對流量儀表要勇于**,另辟新徑來改變它的測量準確度
對流量儀表要勇于**,另辟新徑來改變它的測量準確度
(1) 彎頭
當流體流經彎管時,將發生離心力,外壁壓力增大流速下降;內壁壓力減小流速上升,而自彎頭流向直管時,流動的效應相反,外側流速加大,內側流速減小,同時由于流體 流動的慣性,在內側將產生較大的漩渦區,外側形成較小的漩渦區(如圖1)
當彎頭曲率半徑減小,或管徑增大時,分離的效應將增 強,在彎頭1/3處,流動加劇惡化,但在流體粘性的作用下, 漩渦將逐漸弱化,流速分布將趨于均衡,約10D后基本改善流動情況。因而,在單彎頭后10D之內,不宜安裝流量儀表。
多彎頭組合:上述情況是單彎頭前為充分發展紊流,在 工業現場是很少見的。常見的是多個彎頭或彎頭與其他阻 力件的組合,所以僅做幾個單頭試驗遠遠不能解決非充分 發展紊流的問題。這種復雜的組合,加大了二次流、漩渦 及離心力的強度,流動會更加惡化,管道越大(D>400mm)改善越困難。據專業人士估計,直管段長度至少應大于20D, 否則準確度很難達到5%。加大彎頭之間的間距有可能弱化相互的影響,專業人士建議,二個彎頭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5D。
(2) 變徑管
為了改變工藝管道的口徑通常采用變徑管,主要有擴管及縮管兩種形式。長期以來它對流場的影響一視同仁,未加區別(如美國API ANSI 1991-1999)。但筆者認為,縮管如果處理適當不僅不至于破壞流場,而且可以消除漩渦、改善流場,現對以下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突變管:即管徑的改變沒有過渡,突然地擴大(如圖2)或 突然縮小,都將產生漩渦,破壞流場,管徑變化越大,破壞性越強。
漸變管:一是漸擴管,流體通過漸擴管是一個動能轉化 為位能的過程,如擴張角不超過10°,這個轉變是漸變穩定的,流體不會分離,也不會產生較大壓損,如文丘利的擴張段。但工藝上往往不允許有如此長的擴張段,特別是當管徑較大時,尤為突出;二是漸縮管,流體通過漸縮管是一個位能轉變為動能的過程,較易實現。以致收縮角大至60°都不會產生分離(如文丘利管的進口),而且還會消除漩渦改善流 場,不少廠家已認識到這點,并利用它作為一種成本低、效率高的整流器,如文丘利渦街流量計、艾伯特流量計,美國 康樂創的氣體超聲波流量計,等等。據資料,上述后者對流量儀表準確度的影響將較前者可大到約20倍。
(3) 閥門
在流程工業中通常采用閥門來改變流量的大小。閥門的形式多樣,是一個較復雜的阻力件,不僅給流動帶來漩渦,而且惡化流速分布(如圖3)。相當多的閥門在使用中都不是處 于全開的狀況,開度越小,惡化流場越嚴重。而且,在流體的控制中閥門往往作為一個降壓裝置,使流體產生壓損,壓力急劇下降,還容易產生空穴,進一步增加流量儀表的誤差及危害。
鑒于上述原因,在工藝布局上,應盡可能地將閥門安排在流量儀表的下游;如必需安排在上游,則流量儀表距離閥門至少應有5D以上的直管段長度,如無法保證,則可將閥門安排在管道的旁路上,而在安裝流量儀表的主管道上游安裝 一個干擾較小的球閥或梭式閥。專業人士特別提醒要小心地安排流量儀表與閥門之間的相對位置,否則會引起無法容忍的測量誤差。
(4) 歧管
在流程工業中,如從主管道流出一部分流體或有一部分流體從外流入主管道都要采用歧管。一般來說前者對流場的影響將小于后者,當然這種影響還取決流入或流出流體的流 量與主管道流量的比例,比例越小影響也越小。當流體從歧管流入主管道時往往不可避免地和主管道的流動產生漩渦并惡化流速分布,直到兩種流體完全混合為止。如必需確保 流量準確度,流量儀表應盡量避開歧管,或加長上游直管段長度。
上述介紹僅為幾種典型的阻力件,在現場應用中,形形**的阻力件會根據工藝要求,以各種方式組合起來,形成各種流動形式,對流量儀表的影響,也很難通過試驗來加以規范修正。當前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30) 還是建議采用整流 器(或稱流動調整器),以便在不長的直管段長度獲得較為理想的流場,讓流量儀表保持較高準確度。
意猶未盡之語
(1) 流速分布的影響
本文分析了流量儀表在現場應用時受制于工藝條件。不可能處實驗室那樣的理想條件,所帶來的誤差,其中有些影響因素(如流體的物性,性狀)是可以通過修正減弱或消除,而 有些則不可能,如面對萬千種阻力件及其結合所帶來的復雜流場,它們難以通過實驗室模擬重現,無法修正,而它們卻又是影響流量儀表(特別是曾占流量儀表市場中大部分的經典 式節流裝置)提高準確度*大的障礙。
(2) 流動調整器的作用
為了改善流動狀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30,一直推 薦采用流動調整器,類型多達幾十種,但并未見成效。問題不僅是增加成本及安裝維護量,而它本身就有一定的長度(有的可達2D),而在安裝上它還要求距阻力件及流量儀表各約 4~5D,總計約10D,對于中小口徑來說可能不成問題,而在 工程規模日益增大的趨勢下,現場就無能為力、難以提供。 因此,采用流動調整器并非上策。一而再地提出也談不上有什么深遠意義。
(3) 勇于**,另辟新徑
在流量儀表家族中,經典式節流裝置使用時間*長,裝機量曾幾乎占60%以上,且積累了大量的試驗數據……雖然 優點多多,但無法面對直管段不足,準確度下降的矛盾。只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形勢的要求,近十年來國內外,涌現了不少新型的節流裝置(內錐、 整流、平衡、槽道、梭式)。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上游直管段長度只要求2~5D。即可保持±0.5~1%的準確度。當然它還稚嫩,這是一個新生事物都會遇到的問題,難道孔板的發展初期不也是這樣嗎?
濕度傳感器探頭, 不銹鋼電熱管, PT100傳感器, 流體電磁閥,鑄鋁加熱器,加熱圈。